古人谈读书(新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译文及注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¹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¹知:同”智“,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¹而好²学,不耻³(chǐ)下问⁴。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¹敏:此处指聪敏。²好:喜好。³耻:以……为耻。⁴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
默而识¹(zhì)之,学而不厌²,诲³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¹识:记住。²厌:满足。³诲:教诲。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¹以求之者也。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¹敏:此处指勤勉。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吾(wú)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qǐn),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谓:说。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重要。盖:在句首,发语词。士人:泛指知识阶层。恒:恒心。下流:下等,劣等。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的诗词(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