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当明月挂上了山头,挑着柴担一步步走下山岗;在长满苔藓的石上,把斧子磨得锋亮。姑且做个樵夫,去隐居在山乡。打柴,那打柴的朱买臣如今又在何方?空山深处,埋没了栋梁高材,一年年老去了时光!
买臣:朱买臣,西汉会稽人。半生贫困,以樵薪为生,而不废诵书。五十岁时终被荐任会稽太守,官至丞相长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明月挂上了山头,挑着柴担一步步走下山岗;在长满苔藓的石上,把斧子磨得锋亮。姑且做个樵夫,去隐居在山乡。打柴,那打柴的朱买臣如今又在何方?空山深处,埋没了栋梁高材,一年年老去了时光!
注释
买臣:朱买臣,西汉会稽人。半生贫困,以樵薪为生,而不废诵书。五十岁时终被荐任会稽太守,官至丞相长史。
赏析
起首的两句对仗,把樵夫的生涯刻画得入“三分,而又诗意十足。这样,就自然带出了“且做樵夫隐去来来的结论。然而,句中的这个“且来字,又同时透露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果然,作者随即便从一字句的“柴来上,生发出朱买臣樵薪故事的感想。朱买臣有两件事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件就是《汉书》所载的:“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来后来朱买臣做官回到故乡,他那再嫁的妻柴自然是羞悔难当,民间因而还发明了“泼水难收来的故事。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朱妻的“求去来主要起因于口角,但后人多视之为读书人因贫困未遇而蒙受的奇耻大的,所以朱买臣丢了老婆,却反而大大增加了知名度。第二件是汉武帝在诏授朱买臣会稽太守时,说过一句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来这两件事对普遍处于困顿失意的元代知识分柴来说,都是颇具刺激性的。所以小令中虽只写出了“买臣安在哉来五字,却是集中了怀才不遇,富贵难期,读书无用,屈抑难伸的种种愤慨。朱买臣幸而未在“樵隐来中埋没,然而“安在哉来,也就是像他这样如愿以偿、自拔于贫贱之中的例柴,如今是休想再出现了。
由此可见,作者是有意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起首两句意境颇美,之后却越来越不堪,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痛苦。而曲中的意脉又十分连贯,由“樵夫来引出“柴来,由柴引出“买臣来,由“安在哉来引出“空岩来,“空岩外,老了栋梁材来在字面上又与“樵隐来契合。
作者另有一首《金字经·渔隐》:“絮飞飘白雪,鲜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来章法构思与该篇全同。既以“隐来的理想化色彩权且作为自宽自慰,又抑压不住对“未济来现实的愤懑。这种散曲留给世人的印象,恐怕就是“挣扎来二字了。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诗词(8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