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网

立木海上刻诗

〔未知〕耶律倍(辽代)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译文及注释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小山压着大山,大山无力反抗。
山:契丹文字中通“汗”,即“可汗”,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尊称。无力:一作“无气”。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羞于见故乡人,从此投奔外国。
故乡人:一作“本邦人”。投外国:指投奔后唐。

1、许结编注 .宋诗.成都:天地出版社 ,1997年:第243-244页
2、庄星华选注 .历代少数民族诗词曲选 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年:第167-168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山压着大山,大山无力反抗。
羞于见故乡人,从此投奔外国。

注释
山:契丹文字中通“汗”,即“可汗”,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尊称。
无力:一作“无气”。
故乡人:一作“本邦人”。
投外国:指投奔后唐。

1、许结编注 .宋诗.成都:天地出版社 ,1997年:第243-244页
2、庄星华选注 .历代少数民族诗词曲选 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年:第167-168页

创作背景

天显五年(公元930年),耶律倍为避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害,携高美人载着书籍投奔了后唐。走时立木海上、刻诗于木,该诗便是为记录此事而写。

1、马清福著 .东北文学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2年:第166-167页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概括了作者的处境,由此引出了后两句被迫出走他国的原因。这是一首十分巧妙的隐喻诗,全诗意象鲜明,隐喻深微。

《立木海上刻诗》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契丹人写的汉文诗,也是今存最早的辽代五言古绝。这一首诗的意思是,既然自己无力抵住他人的压迫,只好躲避。耶律倍本为皇太子,按说继皇帝位者应是自己,可帝位却偏偏落在自己的弟弟德光身上,德光不仅没有因哥哥之让位而厚待兄长,反而见疑兄长欲加害之,这就是“小山压大山”;而自己虽为兄长,但却无力对抗作为皇帝的弟弟,所以说“大山全无力”。两句诗概括了自己所处的地位,说明了自己走适他国的原因。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辽代诗歌》中指出:“山是契丹小字,其义为可汗,与汉字之山形同义异。”把契丹文与汉文融合在同一个比喻中,是一种很特殊的比兴手法,也是一首典型的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融合的诗作。

此诗写自己在弟弟的猜忌、倾轧下走投无路的遭际,以及逃奔异国、亡命海外之时的悲凉凄楚的情怀,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同根相煎、骨肉相残的现实。虽然它在艺术技法上尚欠火候,有些生硬、粗糙和平直,带有契丹人开始学习作汉语诗时尚欠成熟的痕迹,但仍不失为一首能体现契丹、汉文化碰撞交融、优势互补的佳作,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和当时其他汉语诗无法替代的意义。

1、田意可. 论辽代帝王后妃诗[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第6卷(5):92-95.
2、刘达科. 辽金元绝句诗探骊[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63-68.
猜您喜欢

寄左偃

五代李中

每病风骚路,荒凉人莫游。惟君还似我,成癖未能休。
舍寐缘孤月,忘形为九秋。垂名如不朽,那恨雪生头。

赠念《法华经》绶上人

五代李中

五更初起扫松堂,瞑目先焚一炷香。
念彻莲经谁得见,千峰岩外晓苍苍。

途中作(逢旧识,闻老亲所患,不至加甚)

五代李中

烟波涉历指家林,欲到家林惧却深。
得信慈亲痾瘵减,当时宽勉采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