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归去来兮
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无何。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译文及注释
余谪(zhé)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rǔ),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
我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告别黄州父老。已经到了南都,蒙皇上恩典,允许我回阳羡居住,于是再作一篇。
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谪居:官员因罪降级外调。作者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谪居黄州,前后五个年头。临汝:又称汝州,今属河南。南都: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阳羡:今江苏宜兴,当时属常州所辖。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rèn)嵯(cuó)峨(é)。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jiá)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回到阳羡去,下有清澈的深溪,上有高峻的青山。快要落山的太阳,照红了住宅东面遥远的天边。年已半百,还未报答皇上的恩德。回首往事,不禁悲歌弹剑。调转船头,乘长风破万里浪。就像快马下坡一般。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叫一仞。嵯峨:山势高峻貌。弹铗悲歌:用战国冯谖典故,见《战国策·齐策》及《史记·孟尝君列传》。铗,剑。驻平坡:形容快马疾驶,不可停留。这里是形容盼归阳羡的急切心情。驻一作“注”。
无何。何处有,银潢(huáng)尽处,天女停梭(suō)。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suō)。
空无所有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我来到银河尽头,织女停下梭子埋怨:“为什么不顾风狂浪险,长久嬉戏在人间?”掉头又问同行的童子:“你腰间的斧柄,恐怕早已腐烂。”一群仙女齐声笑我,穿的青衫像蓑衣一样,千丝万缕,破烂不堪。
无何:“无何有之乡”的简称。银潢:指星空。银为银河,潢为天潢星。天女:即织女。戏:角力,较量。风波:喻政治斗争。稚子:想象中的随从,非实指。一说指幼子苏过,其时十四岁。“应烂”二句:用“王质烂柯”典故,见梁任昉《述异记》。柯,斧柄。烟蓑:喻天宫烟云缠绕,仿佛蓑衣披身。一说即指蓑衣。
2、曾枣庄 曾弢.苏轼诗文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30-133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告别黄州父老。已经到了南都,蒙皇上恩典,允许我回阳羡居住,于是再作一篇。
回到阳羡去,下有清澈的深溪,上有高峻的青山。快要落山的太阳,照红了住宅东面遥远的天边。年已半百,还未报答皇上的恩德。回首往事,不禁悲歌弹剑。调转船头,乘长风破万里浪。就像快马下坡一般。
空无所有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我来到银河尽头,织女停下梭子埋怨:“为什么不顾风狂浪险,长久嬉戏在人间?”掉头又问同行的童子:“你腰间的斧柄,恐怕早已腐烂。”一群仙女齐声笑我,穿的青衫像蓑衣一样,千丝万缕,破烂不堪。
注释
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谪(zhé)居:官员因罪降级外调。作者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谪居黄州,前后五个年头。
临汝:又称汝州,今属河南。
南都: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阳羡:今江苏宜兴,当时属常州所辖。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叫一仞。嵯(cuó)峨:山势高峻貌。
弹铗(jiá)悲歌:用战国冯谖典故,见《战国策·齐策》及《史记·孟尝君列传》。铗,剑。
驻平坡:形容快马疾驶,不可停留。这里是形容盼归阳羡的急切心情。驻一作“注”。
无何:“无何有之乡”的简称。
银潢(huáng):指星空。银为银河,潢为天潢星。
天女:即织女。
戏:角力,较量。风波:喻政治斗争。
稚子:想象中的随从,非实指。一说指幼子苏过,其时十四岁。
“应烂”二句:用“王质烂柯”典故,见梁任昉《述异记》。柯,斧柄。
烟蓑:喻天宫烟云缠绕,仿佛蓑衣披身。一说即指蓑衣。
2、曾枣庄 曾弢.苏轼诗文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30-133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二月苏轼在由南都(今河南商丘)返回阳羡(今江苏宜兴)途中。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奉诏离开黄州赴汝州就任。苏轼对由谪居黄州改为谪居汝州,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他在给王文甫的信中说,他想要求依旧居住黄州,但想到罪名很大而惩处很轻,皇帝的恩典深厚,不得不去汝州。但是在赴汝州的途中,他又动摇了。他向神宗皇帝上书,说他在阳羡有田产,要求回阳羡居住。神宗皇帝很快就批准了,但诏书下达时,苏轼已经到了南都。于是他立即调转船头,返回阳羡,并写了这首词。
2、曾枣庄 曾弢.苏轼诗文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30-133
赏析
此词上阕抒发作者回阳羡的喜悦和对宋神宗的感激之情,下阕借“天女”的问话,抒发了自己久戏人间,穷愁潦倒,一事无成的深沉感慨。全词含蓄蕴藉,慷慨悲凉,富有余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此词上阕抒发作者回阳羡的喜悦和对神宗皇帝的感激之情,但已掩盖不住“君恩未报”的悲凉心绪。下阕调子更为低沉,借“天女”看似轻松的问话,抒发了自己久戏人间,穷愁潦倒,一事无成的深沉感慨。
词序中说“蒙恩放归阳羡”,说明词人对神宗皇帝对他请求回阳羡居住的批准是欣慰喜悦的,然细审词意,词人欣慰的心情中不仅残存着宦海沉浮的倦怠,也分明流露出夙志难酬的惆怅。放情阳羡山水固然是词人平素的向往,他早在二十来岁时就心生卜居阳羡之念。五月到阳羡后还再次吟道:“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菩萨蛮》)但以东坡这样倜傥不群的人物竟至于求田问舍、访水寻山,正说明严酷现实对他壮志的消磨。更令人慨叹的是,他归园田居的愿望并不能轻松实现,到宜兴不到一个月,就被起任为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又过了一个月,便匆匆离开了本欲“将老”的阳羡。
词中对神宗皇帝的感激和乘风归隐愿望、放情山水的憧憬相互交织,语言骏发,风格明快。个别句子略显直露,但从全词总体看,仍堪称含蓄蕴藉,慷慨悲凉,富有余味。特别是下阕,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借天女责备,群仙讥笑以抒慨,充满天风化雨般的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比作者直接发议论,具有更强的艺术效果。
2、曾枣庄 曾弢.苏轼诗文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30-133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苏轼的诗词(54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