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网

满庭芳·三十三年

〔宋代〕苏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译文及注释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sì)上。淮水浅冻,久留郡(jùn)中,晦(huì)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我十七岁时,开始在眉山与刘仲达认识往来。现在我四十九岁,在泗州相逢。淮河已有冰冻,因长久居留郡中,故在月末同游南山,叙旧感叹,为纪念此事,于是写了这首词。
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刘仲达:苏轼在家乡眉山结识的朋友。淮水:即淮河。一作“洛水”。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三十三年来,宦海浮沉,漂流在外,江海上浪如烟波,云如船帆。老朋友见到我很惊讶,因我官位卑微,脸色又憔悴。我是因为豪放不羁,志趣与众不同,才落得这个下场,你为什么也穷困潦倒呢?年华如流水逝去,又是一年年末,淮水已经结冰,船只都停在一起,首尾相连。我们处境艰难,无所建树,只能坐看时光流逝。
烟浪云帆:浪如烟波,云如船帆。青衫:九品文官的服色,指官职卑微。作者自谓。尘凡:如同说凡尘,世俗之事。流年:如流水般的光阴、年华。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

(chán)(chán)。淮(huái)(pǔ)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xiān)扦。莫上孤峰尽处,萦(yíng)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南山高峭险峻。淮河岸上,峭壁如层楼叠翠,古寺矗立在高高的山岩上。我们二人携歌姬同游,挽着她们的纤纤玉手,一路向前。登上孤峰深处,是为了眺望远在天边的家乡,但放眼望去,萦绕眼中的只有茫茫云海,所以还是别登上顶峰吧。你问我家在何方,我只能在梦里回归故乡,梦魂萦绕在故乡的松树与杉树上。
巉巉:形容山势峭拔险峻。淮浦:淮河岸。扦扦:扦古同“掺”,手纤细的样子。此处指苏轼挽着刘仲达的手。归梦:归乡之梦。“梦”原作“步”,据《全宋词·订补续记》改正。松杉:指故乡之树;一说指祖坟,古人常在坟旁植松杉,因以代指故乡。

1、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12-21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十七岁时,开始在眉山与刘仲达认识往来。现在我四十九岁,在泗州相逢。淮河已有冰冻,因长久居留郡中,故在月末同游南山,叙旧感叹,为纪念此事,于是写了这首词。

三十三年来,宦海浮沉,漂流在外,江海上浪如烟波,云如船帆。老朋友见到我很惊讶,因我官位卑微,脸色又憔悴。我是因为豪放不羁,志趣与众不同,才落得这个下场,你为什么也穷困潦倒呢?年华如流水逝去,又是一年年末,淮水已经结冰,船只都停在一起,首尾相连。我们处境艰难,无所建树,只能坐看时光流逝。
南山高峭险峻。淮河岸上,峭壁如层楼叠翠,古寺矗立在高高的山岩上。我们二人携歌姬同游,挽着她们的纤纤玉手,一路向前。登上孤峰深处,是为了眺望远在天边的家乡,但放眼望去,萦绕眼中的只有茫茫云海,所以还是别登上顶峰吧。你问我家在何方,我只能在梦里回归故乡,梦魂萦绕在故乡的松树与杉树上。

注释
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刘仲达:苏轼在家乡眉山结识的朋友。
淮水:即淮河。一作“洛水”。
烟浪云帆:浪如烟波,云如船帆。
青衫:九品文官的服色,指官职卑微。作者自谓。
尘凡:如同说凡尘,世俗之事。
流年:如流水般的光阴、年华。
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
巉(chán)巉:形容山势峭拔险峻。
淮浦:淮河岸。《诗经·大雅·常武》:“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扦(xiān)扦:扦古同“掺”,手纤细的样子。《诗经·魏风·葛屦》:“扦扦女手。”此处指苏轼挽着刘仲达的手。
归梦:归乡之梦。“梦”原作“步”,据《全宋词·订补续记》改正。松杉:指故乡之树;一说指祖坟,古人常在坟旁植松杉,因以代指故乡。

1、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12-215

创作背景

苏轼自从走出家乡眉山上京赴考后,从此宦海浮沉,到老都没能回去四川,因此老家里的亲人、朋友都很难再见到面。刘仲达是苏轼的旧友。毛本引杨元素《本事曲集》云:“子瞻始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后相逢于泗上,久留郡中。游南山话旧而作。”据此以及词序可知,此词是苏轼在泗州(今江苏盱眙)遇到刘仲达时所作的,时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十二月。

1、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13-414
2、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12-215

赏析

这首词上片开篇即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前半写自己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之情。全词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词句多化用前人诗文,信手拈来,自然贴切;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

上片叙事抒情,一开始便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开头三句以“漂流江海”和“烟浪云帆”八字总结自己与故人分别数十年间的宦海浮沉,寄慨良深。“故人”二句以故人之“惊怪”眼写自己憔悴之甚。苏轼被贬后的生活是很穷困的,当时被贬为团练副使,官位是很卑微的。据史书记载当时是“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所以在才会说“憔悴老青衫”。“我自”三句以故作不解的问句写故人与自己品格相契,都因“疏狂异趣”而“强自取折”。也就是说他潦倒穷困,是因为不随波逐流,与众不同。“流年”三句补出与故人相见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与上面的议论和感慨情景相合,烘托穷途末路的羁旅之思。

词的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再转入抒情,一唱三叹。前半照应词序,写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过片“巉巉”二字,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片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莫上”二句语婉曲而意层深,结尾三句情愈转深,而情深仍不离景物。说自己因对方的询问而梦回故乡,其实作者的乡思根本不需要提醒。这样写既紧扣对方,也使措辞更显回环,行文平添曲折,余波杳渺,荡漾生姿。下片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眷念。

此词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全词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如:“万里烟浪云帆”,化用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宜挂云帆济抢海”和白居易《海漫漫》“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仙山”;“憔悴老青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我自疏狂异趣”,则是化用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古寺空岩”,又是袭用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和杨素《山斋独步赠薛内史诗二首》“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诗意;“云海相搀”,化用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家何在”,则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些化用,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可谓此词的一个重要特色。

1、谭新红 等.苏轼词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99-301
苏轼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苏轼的诗词(542首)>>

猜您喜欢

满庭芳(戊辰上元黄子余席上,时未有月)

宋代王庭

宿雨初收,晚风微度,万家帘卷青烟。暗尘随马,人物似神仙。试问天公借月,天须放、明月教圆。应移下,广寒宫殿,灯火接星躔。
卢川。元古郡,当时太守,宾从俱贤。到如今井邑,歌吹喧阗。花下红妆卖酒,时相遇、曲水桥边。谁知道,山城父老,重见中兴年。

满庭芳

宋代张元干

三十年来,云游行化,草鞋踏破尘沙。遍参尊宿,曾记到京华。衲子如麻似粟,谁会笑、瞿老拈花。经离乱,青山尽处,海角又天涯。
今宵,闲打睡,明朝粥饭,随分僧家。把木佛烧却,除是丹霞。撞著门徒施主,蓦然个、喜舍由他。庐陵米,还知价例,毫发更无差。

满庭芳

宋代张耒

裂楮裁筠,虚明潇洒,制成方丈屠苏。草团蒲坐,中置一山炉。拙似春林鸠宿,易于□、秋野享居。谁相对,时烦孟妇,石鼎煮寒蔬。
嗟吁。人生随分足,风云际会,漫付伸舒。且偷取闲时,向此踌躇。谩取黄金建厦,繁华梦、毕竟空虚。争如且、寒村厨火,汤饼一斋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