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夔(kuí)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夔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
夔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京华:指长安。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chá)。
听猿哀鸣几声便愁思泪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奉使:奉命出使。槎:木筏。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dié)隐悲笳(jiā)。
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
画省:指尚书省。伏枕:指生病。山楼:白帝城楼。粉堞: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请看笼罩在石上藤萝的月光,已映照到洲前的芦荻花。
请看: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
2、倪其心 吴鸥.杜甫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63-173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3-326
4、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40-25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夔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
听猿哀鸣几声便愁思泪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
请看笼罩在石上藤萝的月光,已映照到洲前的芦荻花。
注释
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京华:指长安。
奉使:奉命出使。
槎:木筏。
画省:指尚书省。
伏枕:指生病。
山楼:白帝城楼。
粉堞(dié):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请看: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
2、倪其心 吴鸥.杜甫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63-173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3-326
4、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40-252
创作背景
本首诗是《秋兴八首》组诗中的第二首。《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公元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杜甫的诗词(1183首)>>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
逍遥屏幽昧,澹薄辞喧呶。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
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