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网

书黄子思诗集后

〔宋代〕苏轼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祐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其家集。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材,见于墓志详矣,予不复论,独评其诗如此。

译文及注释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我曾经评论书法,提出钟繇、王羲之的字体清逸古朴,妙处在笔画之外。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才汇集了从古到今的笔法而尽力加以发展,达到了书法变化的极限,天下人都一致把他们奉为师表。而钟繇、王羲之的笔法就越来越衰微了。
  书:书法。钟:即钟繇(yóu),字元常,三国时魏人,书法家,各体皆工,尤精隶书;王: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长于行草,有书圣之称。颜:颜真卿,字清臣;柳:柳公权,字诚悬。均为唐代书法家。翕(xī)然:统一或调协的样子。

  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wěi)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nóng)于简古,寄至味于澹(dàn)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qí)(qū)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至于诗也是这样。苏武、李陵的天然不加修饰,曹植、刘桢的自写真性,陶渊明、谢灵运的高超脱俗,已经达到够高的境界了。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俊美妙、冠绝当代的姿彩,逾越百代,从古到今的诗人全都无法比拟;但从曹魏、两晋以来,高洁出俗的风韵,也稍为衰减了。李白、杜甫之后,诗人继续出现,虽然偶然有高远的韵致,却多是才华不足以表达心意。只有韦应物、柳宗元,在简洁古朴的语言中表现出纤秀绮丽的意态,在恬静寡欲的诗行中寄寓了极为浓郁的诗味,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够相比的。唐朝末年,司空图生活在战乱的艰难困苦中,但诗文很高雅,仍具有太平时期遗留下来的风度。他评论诗歌说:“梅子只有酸味,食盐只有咸味,饮食中不能没有食盐和梅子,但食盐和梅子带来的味道之美常常在咸味和酸味之外。”他把自己在诗歌的字面以外领略到的韵味列为二十四种,只恨当时的人不能认识到他的高妙,我再三地咀嚼他的话而为他感到悲伤。
  苏李:即汉代苏武和李陵。曹:即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刘:即刘桢,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陶:陶潜,字渊明,东晋人;谢:谢灵运,南朝时人。李太白:即李白;杜子美:即杜甫。英玮:英俊美妙。凌:逾越。才不逮意:才华不足以表达心意。韦应物:唐代大历时期诗人;柳宗元:中唐散文家和诗人。纤秾:纤巧浓艳。简古:简洁古朴。至味:极浓郁的诗味。澹泊:恬静寡欲。司空图:宇表圣,唐末诗人、诗论家,著有《诗品》。承平:太平。“其诗论曰”句:此句引语出自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字与原文有出入。二十四韵:指司空图把诗歌划分为二十四种不同风格,分别以诗论文,称为二十四诗品。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祐(yòu)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kuī)其家集。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材,见于墓志详矣,予不复论,独评其诗如此。
  福建人黄子思,在庆历、皇祐年间号称是擅长写文章的人。我曾经听到前辈朗诵他的诗,毎逢得到妙语好句,要反复多次地品味,才能懂得他所表达的意思。的确像司空图所说的,味道之美在咸味和酸味之外,可以一唱三叹啊!我既然和他的儿子几道、孙子师是交游,就有机会阅读到他家传的诗集。子思品行诚笃,志向高远,做官有出色的才干,这些在墓志中可以看到详细的记述,我不再论说了,只对他的诗作出以上评论。
  庆历、皇祐:均为宋仁宗赵祯的年号。窥:窥看,这里表示阅读,带有自谦的意思。家集:家传的诗集。笃:诚笃。

1、陈韵如,吴佳伦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文选.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77—280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曾经评论书法,提出钟繇、王羲之的字体清逸古朴,妙处在笔画之外。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才汇集了从古到今的笔法而尽力加以发展,达到了书法变化的极限,天下人都一致把他们奉为师表。而钟繇、王羲之的笔法就越来越衰微了。

至于诗也是这样。苏武、李陵的天然不加修饰,曹植、刘桢的自写真性,陶渊明、谢灵运的高超脱俗,已经达到够高的境界了。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俊美妙、冠绝当代的姿彩,逾越百代,从古到今的诗人全都无法比拟;但从曹魏、两晋以来,高洁出俗的风韵,也稍为衰减了。李白、杜甫之后,诗人继续出现,虽然偶然有高远的韵致,却多是才华不足以表达心意。只有韦应物、柳宗元,在简洁古朴的语言中表现出纤秀绮丽的意态,在恬静寡欲的诗行中寄寓了极为浓郁的诗味,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够相比的。唐朝末年,司空图生活在战乱的艰难困苦中,但诗文很高雅,仍具有太平时期遗留下来的风度。他评论诗歌说:“梅子只有酸味,食盐只有咸味,饮食中不能没有食盐和梅子,但食盐和梅子带来的味道之美常常在咸味和酸味之外。”他把自己在诗歌的字面以外领略到的韵味列为二十四种,只恨当时的人不能认识到他的高妙,我再三地咀嚼他的话而为他感到悲伤。

福建人黄子思,在庆历、皇祐年间号称是擅长写文章的人。我曾经听到前辈朗诵他的诗,毎逢得到妙语好句,要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他表达的意思。的确像司空图所说的,味道之美在咸味和酸味之外,可以一唱三叹啊!我既然和他的儿子几道、孙子师是交游,就有机会看到他家传的诗集。子思品行诚笃,志向高远,做官有出色的才干,这些在墓志中可以看到详细的记述,我就不再论说了,只对他的诗作出以上评论。

注释
书:书法。
钟:即钟繇(yóu),字元常,三国时魏人,书法家,各体皆工,尤精隶书;王: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长于行草,有书圣之称。
颜:颜真卿,字清臣;柳:柳公权,字诚悬。均为唐代书法家。
翕(xī)然:统一或调协的样子。
苏李:即汉代苏武和李陵。
曹:即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刘:即刘桢,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
陶:陶潜,字渊明,东晋人;谢:谢灵运,南朝时人。
李太白:即李白;杜子美:即杜甫。
英玮(wěi):英俊美妙。
凌:逾越。
才不逮意:才华不足以表达心意。
韦应物:唐代大历时期诗人;柳宗元:中唐散文家和诗人。
纤秾(nóng):纤巧浓艳。简古:简洁古朴。
至味:极浓郁的诗味。澹泊:恬静寡欲。
司空图:宇表圣,唐末诗人、诗论家,著有《诗品》。
承平:太平。
“其诗论曰”句:此句引语出自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字与原文有出入。
二十四韵:指司空图把诗歌划分为二十四种不同风格,分别以诗论文,称为二十四诗品。
庆历、皇祐:均为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窥:窥看,这里表示阅读,带有自谦的意思。
家集:家传的诗集。
笃:诚笃。

1、陈韵如,吴佳伦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文选.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77—280页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黄子思,名孝先,福建浦城人,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进士。其子黄几道,孙黄师是皆与苏轼交游,师是两女皆嫁苏轼子,两家关系较深。黄子思有诗集二十卷,当苏轼阅读到这些诗集后,他为诗集写了这篇跋文。

1、冯克诚,田晓娜主编.精注详析唐宋八大家 苏轼诗文选 4 青少年版.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43页

赏析

本文是一篇跋文,是苏轼读完黄子思诗集后写下朴。文章用书法来比喻和评论诗歌,指出那些疏淡朴雅之中寓意深远朴诗才是好诗。作者对苏武、李陵朴“天成”、曹刘朴“自得”、陶谢朴“超然”、李杜朴才气,以及柳宗元、全应物“发纤秾于简子,寄至味于淡泊”,都做出了高度评价。尤其对自然天成、“美在咸酸之外”朴诗,苏轼似乎更加推崇。他认为艺术朴法度应符合自然原则,文理自然,这样才会姿态横生,而艺术朴最高境界是韵外之致。全文言简意丰,洗练明畅。

首先,苏轼认为:书法艺术以“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为在最高境界。尽管唐代朴颜真卿、柳公权能够集子今笔法朴大成,成为天下人师法朴宗师,但还是未能恢复钟繇、王羲之书法朴艺术神韵。接了,苏轼运用类比推理,认为诗歌艺术与书法相通。诗歌最高朴艺术境界也是自然天成,富于神韵,像苏武、李陵、曹植、刘祯、陶渊明、谢灵运等人朴诗歌那样,出于性情朴真切流露,超然物外,淡泊远神,富有韵味。

尽管李白、杜甫取得了“凌跨百代”朴集大成成就,但是,李杜诗歌还是缺少魏晋以来“高风绝尘”朴韵味。此后朴诗人尽管追求远韵,但是才不逮意。这就自然过渡到对全应物、柳宗元山水诗朴经典评价。苏轼认为他们朴诗歌“发纤秾于简子,寄至味于淡泊”。于此相应,晚唐司空图又提出了妙在咸酸之外朴“神韵”说。最后,苏轼将黄子思朴诗歌接在追求远韵神味朴诗歌艺术传统上,发现并赞扬了黄子思诗歌艺术成就。

这篇短跋朴价值,并不在于评价了黄子思诗歌,而在于苏轼提出朴新朴诗歌理想。与当时复子思潮不同朴是苏轼要求诗歌恢复汉魏子诗朴萧散简远境界,并不是欧阳修等人追求朴子朴苍劲朴格调。值得指出朴是,苏轼自己朴诗歌创作并没有实践这一艺术理想,即使那些刻意模仿陶渊明朴和陶诗,也没有陶渊明诗歌那种冲淡闲适朴风格,而是“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化如适如其意中所欲岀”(沈德潜《说诗晬语》),显露朴仍然是他豪迈洒脱朴个性本色。

1、吴振华.唐宋散文品读.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239页
苏轼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苏轼的诗词(542首)>>

猜您喜欢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宋代司马光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晁错论

宋代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游沙湖

宋代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