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网

亥年残秋偶作

〔近现代〕鲁迅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译文及注释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我已惊骇这肃杀寒秋来临大地,怎敢违心地用笔去赞美春天的温暖呢?
亥年:乙亥年,即1935年。残秋:秋末冬初时。秋肃:秋天的肃杀之气,使草木凋零。春温:春天的温暖。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我置身于广漠的人世间百感交集,在华北危急之秋大批官员竟然纷纷逃离。
尘海:广大的人世。苍茫:广远迷茫。沉百感:沉指深沉,言百感交集。金风:秋风。走千官:无数官员在逃跑,指国民政府的大批文武官员从河北省撤走。

老归大泽菰(gū)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衰年欲隐居江湖却无处可归,梦里像飞上高天却由云空坠落浑身寒栗。
菰蒲:菰、蒲,都是水草。菰蒲尽:表示老了无处可归。空云:空中云里,高处不胜寒,所以感到齿发寒冷。

(sǒng)听荒鸡偏阒(qù)寂,起看星斗正阑(lán)干。
伸直身子想要倾听夜晚的鸡鸣声,却是寂然无声,起身望天只见星斗已呈横斜(天快亮样子)。
竦听:伸直身子倾听。荒鸡:夜里啼的鸡。阒寂:静寂。星斗:指北斗七星。阑干:横斜的样子。北斗横斜,指天快亮了。

1、乔正康 .语文(第四册)(文学作品阅读与赏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59页
2、张盛如 康锦屏.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28-929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已惊骇这肃杀寒秋来临大地,怎敢违心地用笔去赞美春天的温暖呢?
我置身于广漠的人世间百感交集,在华北危急之秋大批官员竟然纷纷逃离。
衰年欲隐居江湖却无处可归,梦里像飞上高天却由云空坠落浑身寒栗。
伸直身子想要倾听夜晚的鸡鸣声,却是寂然无声,起身望天只见星斗已呈横斜(天快亮样子)。

注释
亥年:乙亥年,即1935年。残秋:秋末冬初时。
秋肃:秋天的肃杀之气,使草木凋零。
春温:春天的温暖。
尘海:广大的人世。
苍茫:广远迷茫。
沉百感:沉指深沉,言百感交集。
金风:秋风。
走千官:无数官员在逃跑,指国民政府的大批文武官员从河北省撤走。
菰(gū)蒲:菰、蒲,都是水草。
菰蒲尽:表示老了无处可归。
空云:空中云里,高处不胜寒,所以感到齿发寒冷。
竦(sǒng)听:伸直身子倾听。
荒鸡:夜里啼的鸡。《晋书·祖逖传》:“逖与司空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阒(qù)寂:静寂。
星斗:指北斗七星。
阑(lán)干:横斜的样子。北斗横斜,指天快亮了。《古乐府·善哉行》:“月落参横,北斗阑干。”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七月》:“晓风何拂拂,北斗光阑干。”

1、乔正康 .语文(第四册)(文学作品阅读与赏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59页
2、张盛如 康锦屏.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28-929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5年12月5日,是作者鲁迅赠与好友许寿裳的。许寿裳在1936年的《怀旧》中记载了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他说:“去年我备了一张宣纸,请他(鲁迅)写些旧作,不拘文言或白话,到今年七月一日,我们见面,他说去年的纸,已经写就,时正病卧在床,便命景宋检出结我,是一首《亥年残秋偶作》。”

毛泽东主席领导的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当时,鲁迅和茅盾共同去电祝贺,说:“中国和人类的未来,都寄托在你们身上。”这诗就是为了表达中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党领导的革命上的意愿而作。

1、乔正康 .语文(第四册)(文学作品阅读与赏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59页
2、吴中杰.吴中杰点评鲁迅诗歌散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50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赠与好友许寿裳。诗的首联写作者所处环境之艰险,恐怖之惊人;颔联言心情之抑郁,国事之蜩螗;颈联状生死之无地,心境之寒栗;尾联虽言“闻鸡起舞”而不能,一但终见北斗阑干,曙色冉冉。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深沉,意境宏远,对仗工整,词句凝练。

首联“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一语双关,既概括了节令和时局的肃杀、严峻气氛,又表露出忧郁的情怀。这和鲁迅一贯不媚悦权势,正视现实黑暗,以“枭鸣”报告“大不吉利的事”的态度是一致的。首句“曾惊”一词,含有不自今年始的意思,他曾写过“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等“惊秋”诗句。

中间四句具体写“残秋”情景。

颔联“尘海苍茫沈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此联半是抒情半是叙事。诗句中的“沈百感”,与杜甫“抚事煎百虑”的诗意相近。“金风”句愤怒指斥了南京政府将几十万中央军撤离河北的罪行。其中“走千官”一语,是反其意活用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玉阶仙仗拥千官”;岑诗是赞群臣早朝的盛况,鲁迅将“拥千官”改换一字,讽刺意味十足。

颈联“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进一步抒发心境之忧。此联驰骋想像,以上下求索而不可得,比喻时局极为艰险。这是鲁迅所写诗句‘‘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等寓意的相承和发展。

尾联“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首句是反其意用晋朝人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形容国统区万马齐喑的状况。这是鲁迅的亲身感受:“周围像死一般寂静”,“邻人十去其六七,入夜阒寂,如居乡村。”与去年“中夜鸡鸣”的气氛和心境不同。次句忽转“亮色”,表现了作者鲁迅对中国前景的乐观预见,因为他深信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这首诗即充满对国破民艰的忧郁,又含有对未来的希望,可喻为现代“离骚”。其艺术技巧也十分精湛,如:诗题与诗意的绝妙契合;比喻、借代、对仗等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用字的精当传神,“惊”、“沉”、“走”、“尽”、“偏”等词,都是富有情采的“诗眼”。此外,平仄既守格律又不拘泥格律。

1、张盛如 康锦屏.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28-929页
鲁迅简介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的诗词(36首)>>

猜您喜欢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

近现代鲁迅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报载患脑炎戏作

近现代鲁迅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
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

四言诗·题《中国妇女》

近现代毛泽东

妇女解决,突起异军。
两万万众,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
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到之之法,艰苦斗争。
世无难事,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如旱望云。
此编之作,伫看风行。